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有阳性症状群和阴性症状群。所谓阳性症状,指附加于正常精神状态的生发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散漫等;而阴性症状则是从正常精神状态中缺失的特征,如情感、认知、社会功能的缺损,包括情感迟钝和被动退缩。Crow和Andreason依此将精神分裂症分为以阳性症状群为主的I型和以阴性症状群为主的II型,并认为两者在病因学、病程、和对治疗的反应方面不同。区别和评定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的重要性已为共识。然而,不适当的标准化工具和方法妨碍了评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欲做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有一个信度效度具佳的评定工具,它应能很好地同时评估阳性和阴性症状,并与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特征相关联,对治疗变化敏感且高度标准化,定义明确,便于操作。这便是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产生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PANSS的来源
目前,用于精神分裂症症状评定的经典量表是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Overall和Gorham,1962)。但BPRS有几点不足:①无操作用评分标准,不利于初学者使用及提高评定员间的一致性;②无配套的标准化精神检查;③构成阳性和阴性综合征的项目数不平衡,对阴性症状反映不足;④没有指标反映占优势的是阳性症状还是阴性症状。而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Andreason和Olsen,1982),虽具较好的评定员间信度和若干效度,但重测信度和结构内容效度尚不明确;它没有区分原发阴性症状(缺失症状)与继发阴性症状,没有评定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及它对阳性和阴性症状群严重度的影响。为避免上述不足,Kay、O-pler和Fiszbein化了近10年的时间研制成PANSS量表。最初,先将两个精神病评定工具:BPRS和PRS(精神病理评定量表,Singh和Kay,1975)合并改编。接着,又继续修改,使之更规范化、标准化,以符合心理测量原理的要求,包括标准化的评定技术,精确的引导语来引出和评估精神病症状。由此,修改和扩充了精神检查过程及所有项目,从而为PANSS精神检查的操作、每个评定参数的定义、7级分级标准及其间的等距性,均提供了精确的指导。量表于1987年正式发表。
PANSS简介
PANSS共有33项。30项为基本项目,组成4个分量表:①P1~P7组成阳性量表(POS),测评附加于正常精神状态的症状;②N1~N7组成阴性量表(NEG),测评从正常精神状态中缺失的特征;③基于这两个量表间的差异,形成一个双向的复合量表(COM),确定一个综合征比另一综合征占优势的程度;④G1~G16组成一般精神病理量表(GPS),估计精神分裂障碍的总体严重度。另3项为评估攻击危险性的补充项目。PANSS的项目内容完全覆盖了BPRS的18项,同样给出反应缺乏、思维障碍、激活性、偏执/好战性和抑郁等BPRS的“因子”、“症状群”分。PANSS的每项均有明确的定义及评定依据。按7级评分,从1(无症状)到7(极重度),依精神病理水平递增排列。每级有具体的工作用评分标准。PANSS还仿照其他定式检查方法,制定了临床定式检查提纲(SCI—PANSS),以提高量表的客观性和标准化。评定依据为检查中的询问和观察结果、知情工作人员或家属提供的资料。
PANSS的应用自1987年Kay等人研制了PANSS以后,作为衡量精神分裂症症状的新的标准化的测量工具,PANSS以其良好的心理测量品质获得了世界精神科学界的广泛认可和应用,且展现出良好前景。
PANSS的主要用途
1.临床评估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分布、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效果。
2.对精神分裂症本质的研究,包括其类型、症状群结构,及与生物学因素、外部因素和转归的联系。如,已有研究发现阳性量表与不寻常的思维内容、焦虑、愤怒、先占观念、定向障碍和情感不稳定有关系,住院频率也较高,直系亲属中社交不良性病态人格的可能性更大。
3.在新药研制中,由于PANSS能区别阳性症状群和阴性症状群对治疗的变化,具有能解释精神分裂症多态性的因子模型,以及对治疗变化的敏感性而受到研究者的青睐,成为抗精神病新药开发过程中应用最广的量表之一。如在利培酮的研究中,PANSS的应用使我们能更明确地区分这个新型的5—HT2的D2受体阻滞剂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作用,PANSS在这方面的作用的敏感性显著优于其他现存量表。